11月21日,长安汽车与蔚来在重庆签署换电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动换电电池标准建立、换电网络建设与共享、换电车型研发、建立高效的电池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合作。
长安汽车的入局,不仅说明蔚来的换电模式收获了行业巨头的认可,也体现出了换电路线的“国家意志”。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表示:“未来,长安汽车将不仅仅在换电领域与蔚来合作,也将在其他平台性、基础性生态领域,从能源、充换电、整车、生态等方面,持续加强和蔚来的合作。”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2023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9万辆和9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9.2%和33.5%,市场占有率达到33.5%。2023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到30.4%。
在新能源大势的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与补能焦虑之间矛盾却始终不可调和。每到小长假,车辆集中出行,新能源汽车排队数小时充电的场景便屡见不鲜。
补能焦虑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车主的同时,也在不断动摇新能源汽车准车主的购买信心,使其成为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行业痛点,阻碍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进一步增长。
事实上,国家从政策层面一直在积极推动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2020年,充电设施作为七大“新基建”之一首次被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此后相关政策不断推出,大力推动充电桩的建设,同时不遗余力地推广换电模式。
庞大的需求催生出巨大的市场空间。曾有机构预测,2021-2025年充电桩有超过5倍的增长空间,而换电站的增长空间或将超过20倍。
面对这块大蛋糕,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各方势力竞相布局补能市场,但发展的技术路径却不尽相同,主要分为超充和换电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