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upload/image/20230530/1685428579717170.jpg)
去OBC有百利而仅有一弊。唯一的弊端是,当前已有两种充电系统,已有交流桩,已有OBC。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三年前,车企卖车时标配7kW交流桩、标配模式二便携式充电盒、标配放电排插,标配OBC。大家比拼烧钱的热情。但是,钱不能一直当柴火烧,做企业还是要盈利的。现在,有些车企开始理性起来了,不再标配车外的任何充电设备。模式二便携式充电盒不标配了,7kW交流桩不标配了,甚至连OBC也不标配了。
有一个营销理念正深入人心:让净车身价尽可能低。车主自己选配。很多车企给出的数据表明,40%的用户在家无法安装交流充电桩。尤其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地下停车位紧张得很,5%的交流桩安装率都不到。如果去掉OBC,或者将OBC作为选配,OBC及其组件、交流桩加起来的成本大约3000元。假如一年销量20万台,40%不用OBC和交流桩的用户不再标配,8万*3000元=2.4亿元,省下来的钱一年可以创造2.4亿元的净利润。
对C级豪华车型,标配11kW甚至22kW的OBC,浪费更是触目惊心。可能有90%用户无法安装11kW或者22kW的三相交流充电桩。
为了降本,很多 A0、A00、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都是“只有慢充没有快充”。“只有慢充没有快充”,和“去掉慢充口,慢充直流化”,是两个概念。慢充直流化,对用户来说,既可以享受快充的“快”,也可以在家安装小功率直流作为“慢充”。但是,只有慢充没有快充是“硬伤”,对用户来说,永远是充得“慢”,永远无法享受快充体验。一旦慢充的OBC坏了,或者集成了OBC的“多合一”里面的任何部件坏了,就无法充电。更糟糕的是,这些多合一供应商有的已经死亡,有的根本没有那么多备件满足保修期之后的维修。五年后,尸横遍野。